“扎西德勒!”西藏中学的孩子们遇上藏族同胞,“高原红石榴”绽放荆楚大地
“扎西德勒!”西藏中学的孩子们遇上藏族同胞,“高原红石榴”绽放荆楚大地
“扎西德勒!”西藏中学的孩子们遇上藏族同胞,“高原红石榴”绽放荆楚大地极目新闻记者 涂(tú)梦蝶
通讯员 代志生(dàizhìshēng) 平措尼玛
近日,西藏自治区第五批“高原红石榴”少数民族参观团抵达湖北武汉、宜昌,开展学习交流活动。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千年编钟前,参观团成员聆听讲解(jiǎngjiě),久久驻足,来自(láizì)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的代表(dàibiǎo)伦珠仰头望着(zhe)精美的青铜器,说道:“我们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,如同(rútóng)石榴籽一样紧密相连。”
参观团在武汉西藏中学合影
本次交往活动是西藏自治区深化“三交”(交往交流交融)工作,打造“高原红石榴”少数民族参观团品牌的(de)重要组成部分。“希望通过(tōngguò)组织农牧民(nóngmùmín)群众代表赴区外参观考察,让(ràng)广大农牧民群众亲身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(fāzhǎn)变化。”活动负责人介绍,本次参观团共有来自西藏自治区各地的少数民族代表70人,“我们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(le)‘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’的紧密联系,这次来我们就是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,加强交流,增进认同(rèntóng)。”
参观湖北省博物馆“融在楚天”展览
活动期间,伦珠和参观团同伴们在黄鹤楼感受历史气韵,在黄陂木兰乡(xiāng)了解乡村(xiāngcūn)建设,于烽火科技和东风汽车感受创新脉动,更在宜昌秭归体验(tǐyàn)了龙舟竞渡的端午豪情。而其中最动人的一幕,发生(fāshēng)在武汉西藏中学的课间——
“扎西德勒!”当身着(zhe)(shēnzhe)藏袍的(de)代表团成员走过科学教室时(shí),教学楼窗口探出许多兴奋的小脑袋。课间十分钟,孩子们有的跑上前打招呼,有的隔着走廊用力挥手。代表团成员们纷纷驻足回应,笑容温暖:“看到家乡人,孩子们肯定很亲切!希望他们在这里(zhèlǐ)好好学习,学到真本领。”
原来,武汉西藏中学共有学生760人(rén),均来自西藏自治区,其中藏族学生600余人,另有回族(huízú)、彝族、满族、苗族、门巴族、珞巴族等民族学生就读。该校是全国(quánguó)首批西藏班(校)之一(zhīyī),去年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,是名副其实的多民族青少年交融家园。
参观团在西藏中学科学教室参观
“援藏已成为西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从城市(chéngshì)到学校,再到个人生活,处处都有它的印记。”活动期间,西藏自治区团委青少年实践教育(jiàoyù)基地副(fù)主任普珍提及每年千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(hé)研究生支教团深入西藏最偏远角落:“他们把专业知识(zhuānyèzhīshí)和大爱带给高原的孩子们。正是这些力量的输入,让西藏的城市、乡村、教育和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(fāntiānfùdì)的变化。”
交流的渴望是双向的。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(cānguān)间隙,伦珠(lúnzhū)热情地向(dìxiàng)湖北朋友发出邀请:“武汉、湖北的朋友,欢迎来珠峰!”他指着远方,仿佛家乡的雪山就在眼前,“我们县离(xiànlí)珠峰大本营110公里!”质朴的话语,饱含雪域儿女的真诚。
参观曾侯乙编钟
对口(duìkǒu)支援的纽带,也结出了(le)实实在在的果实。山南市代表甘吉以桑日县的华新水泥厂为例,描绘了家乡(jiāxiāng)的改变:“这个湖北援建企业,让资源匮乏地区的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、稳定增收。”他感慨道,许多当地藏族群众因此告别了漂泊放牧或远赴他乡打工(dǎgōng)的艰辛,“一份(yīfèn)固定工作,就是生活的定心丸。”
如何深化“交往交流交融?”甘吉说,“首先我们要团结起来,民族(mínzú)间需要尊重差异,增进共同性。”他认为,组织农牧民代表赴内地交流、引进援藏企业(qǐyè)创造就业(jiùyè)、促进教育交融以及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的(de)双向互动,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步伐。
武汉西藏中学学生作品
编钟启奏、鼓乐齐鸣,端午期间,参观团还在宜昌(yíchāng)参加了“屈原故里・非遗端午”主题文化活动。活动中,舞者身着各民族服饰翩翩起舞(piānpiānqǐwǔ),成员们在“粽叶裹住五湖(wǔhú)月,龙舟划破九州(jiǔzhōu)浪”的文化符号中体会“千里同风、万里同俗”的文化共识。
石榴花开,籽籽同心。当(dāng)长江水遇见高原风,当湖北的(de)白云黄鹤应和着“扎西德勒”的祝福,这场跨越3000多公里的“红石榴”之约,让西藏同胞触摸(chùmō)到祖国发展的强劲脉动,也在(zài)两地人民心中深植下团结奋进的种子。
更(gèng)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(shìchǎng)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

极目新闻记者 涂(tú)梦蝶
通讯员 代志生(dàizhìshēng) 平措尼玛
近日,西藏自治区第五批“高原红石榴”少数民族参观团抵达湖北武汉、宜昌,开展学习交流活动。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千年编钟前,参观团成员聆听讲解(jiǎngjiě),久久驻足,来自(láizì)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的代表(dàibiǎo)伦珠仰头望着(zhe)精美的青铜器,说道:“我们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,如同(rútóng)石榴籽一样紧密相连。”
参观团在武汉西藏中学合影
本次交往活动是西藏自治区深化“三交”(交往交流交融)工作,打造“高原红石榴”少数民族参观团品牌的(de)重要组成部分。“希望通过(tōngguò)组织农牧民(nóngmùmín)群众代表赴区外参观考察,让(ràng)广大农牧民群众亲身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(fāzhǎn)变化。”活动负责人介绍,本次参观团共有来自西藏自治区各地的少数民族代表70人,“我们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(le)‘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’的紧密联系,这次来我们就是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,加强交流,增进认同(rèntóng)。”
参观湖北省博物馆“融在楚天”展览
活动期间,伦珠和参观团同伴们在黄鹤楼感受历史气韵,在黄陂木兰乡(xiāng)了解乡村(xiāngcūn)建设,于烽火科技和东风汽车感受创新脉动,更在宜昌秭归体验(tǐyàn)了龙舟竞渡的端午豪情。而其中最动人的一幕,发生(fāshēng)在武汉西藏中学的课间——
“扎西德勒!”当身着(zhe)(shēnzhe)藏袍的(de)代表团成员走过科学教室时(shí),教学楼窗口探出许多兴奋的小脑袋。课间十分钟,孩子们有的跑上前打招呼,有的隔着走廊用力挥手。代表团成员们纷纷驻足回应,笑容温暖:“看到家乡人,孩子们肯定很亲切!希望他们在这里(zhèlǐ)好好学习,学到真本领。”
原来,武汉西藏中学共有学生760人(rén),均来自西藏自治区,其中藏族学生600余人,另有回族(huízú)、彝族、满族、苗族、门巴族、珞巴族等民族学生就读。该校是全国(quánguó)首批西藏班(校)之一(zhīyī),去年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,是名副其实的多民族青少年交融家园。
参观团在西藏中学科学教室参观
“援藏已成为西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从城市(chéngshì)到学校,再到个人生活,处处都有它的印记。”活动期间,西藏自治区团委青少年实践教育(jiàoyù)基地副(fù)主任普珍提及每年千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(hé)研究生支教团深入西藏最偏远角落:“他们把专业知识(zhuānyèzhīshí)和大爱带给高原的孩子们。正是这些力量的输入,让西藏的城市、乡村、教育和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(fāntiānfùdì)的变化。”
交流的渴望是双向的。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(cānguān)间隙,伦珠(lúnzhū)热情地向(dìxiàng)湖北朋友发出邀请:“武汉、湖北的朋友,欢迎来珠峰!”他指着远方,仿佛家乡的雪山就在眼前,“我们县离(xiànlí)珠峰大本营110公里!”质朴的话语,饱含雪域儿女的真诚。
参观曾侯乙编钟
对口(duìkǒu)支援的纽带,也结出了(le)实实在在的果实。山南市代表甘吉以桑日县的华新水泥厂为例,描绘了家乡(jiāxiāng)的改变:“这个湖北援建企业,让资源匮乏地区的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、稳定增收。”他感慨道,许多当地藏族群众因此告别了漂泊放牧或远赴他乡打工(dǎgōng)的艰辛,“一份(yīfèn)固定工作,就是生活的定心丸。”
如何深化“交往交流交融?”甘吉说,“首先我们要团结起来,民族(mínzú)间需要尊重差异,增进共同性。”他认为,组织农牧民代表赴内地交流、引进援藏企业(qǐyè)创造就业(jiùyè)、促进教育交融以及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的(de)双向互动,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步伐。
武汉西藏中学学生作品
编钟启奏、鼓乐齐鸣,端午期间,参观团还在宜昌(yíchāng)参加了“屈原故里・非遗端午”主题文化活动。活动中,舞者身着各民族服饰翩翩起舞(piānpiānqǐwǔ),成员们在“粽叶裹住五湖(wǔhú)月,龙舟划破九州(jiǔzhōu)浪”的文化符号中体会“千里同风、万里同俗”的文化共识。
石榴花开,籽籽同心。当(dāng)长江水遇见高原风,当湖北的(de)白云黄鹤应和着“扎西德勒”的祝福,这场跨越3000多公里的“红石榴”之约,让西藏同胞触摸(chùmō)到祖国发展的强劲脉动,也在(zài)两地人民心中深植下团结奋进的种子。
更(gèng)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(shìchǎng)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